柏林當地時間10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中德雙方共同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其中能源合作占的比重很大,中德合作綱要提出,雙方將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環??萍嫉戎攸c領域開展合作。
作為可再生能源產業領域的全球“領軍者”,德國在能源轉型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對于正在致力于能源轉型和革命的中國,德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轉型中的哪些做法是值得借鑒的?探討這個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國際權威雜志 《世界可再生能源》主編JenniferRunyon近期游訪德國時,對德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所見所思中,提出了一些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有啟示意義的觀點。
要高瞻遠矚不好高騖遠
若駕車從德國東部到北部,你會看到滿眼的風機。它們像是地平線上點綴的星星,從任何一條公路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得清楚。在德國的北部,一個個由德國Enercon公司開發的裝機容量有7.5兆瓦、高度可達200米、風輪直徑達127米的巨型風機林立。它們的風葉片以每秒34米的速度在風中飛舞,捕獲的風能的能力是現今任何一個陸地風電市場都無法比擬的。這些巨型陸地建筑時刻提醒著人們,他們致力于創造一個可再生能源的未來,他們的生活環境會因此而變得更加清潔。
德國公司Younicos利用鋰離子和鈉硫混合電池開發出了容量為5兆瓦的儲能解 決辦法,從而降低了電網的噪音。該解決辦法通過消除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的間歇性問題帶來的電網波動性,為未來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帶來更多的機遇。該公司的這一技術已經推廣到德國北部什未林的一些地方。有研究表明,德國電網非常穩定,以至于在未來的20年里都將不需要儲能技術。也許這有些夸大其詞,但當人們開始尋找儲能設備時,它也早已存在那里了。
過度的發展風電也會帶來各種問題:間歇性、隨機性;政府補貼負擔不斷加重;成本過高以及環境保護等。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了平衡能源政策目標的“三角關系”,即生態環境承受力、能源供應安全和能源可支付能力??刂瞥杀竞捅U夏茉垂踩铜h境保護一起,這也成為能源轉型改革方案的主要目的。
從知識轉移中提高創新能力
當德國智康公司正致力于發展海上浮動風機時,他們是從開發海上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獲得的靈感。智康公司開發的第一代海上風機樣品重量高達1500噸,第二代減少到1200噸,再到2015年夏季將推出的第三代風機重量只有670噸,不到第一代的一半。該公司有300名工程師,其中有一部分是來自已經破產的造船廠NordicYards。兩個公司的工程師們將各自的技術揉合在一起,給新的樣品提供更多新鮮想法。智康估計他們將招收1000位冶煉工人并在一周內就能建造出一臺海上漂浮風電平臺。該公司預計一旦該樣 品開始投運,他們將向日本、美國以及整個歐洲推行這種便宜又便捷的浮動風機。
行業和平共處才能共同前行
9月22日,德國漢堡首屆國際風能展在漢堡市政廳揭開帷幕。展會旨在通過產品展示、技術創新和貿易交流進一步促進世界風能發展。
當天開幕式上,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說:“世界風能無論從經濟政策還是從能源政策角度看都在穩固發展。
過去20年來它取得了輝煌成就。”漢堡展會總經理貝恩德·奧夫德海德介紹說,本屆漢堡國際風能展共吸引了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家企業參展。除東道主德國外,丹麥、荷蘭和韓國都派出了強大陣容。作為世界風能增長最強勁的兩大市場——中國和美國也有大批企業參展,兩國風能企業還將聯手出現在同一展臺上展示新產品。
然而德國胡蘇姆風能展(HusumWind)曾經是全球風能行業里最大的風能展之一,最后卻因為規模過于龐大而沒落了。在胡蘇姆風能展第一次宣布計劃組織年度風能展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時,主辦方的支持者們都表現得非常氣憤。最后經過大量的溝通和協調,組織者們才決定在漢堡市舉辦一年兩次的國際風能展,而在胡蘇姆市舉辦一年兩次的、主要針對德國海上和陸地風電市場的風能展會。當一個非常有名的參展會隨意改變它的舉辦地址或者管理模式時,很有可能會造成參展商的離開。參展商們會擔心改變后的展會沒辦法再像以前那樣保證他們的展位,給予他們一如既往的服務。這是對產業領域的允諾,而非簡單的管理上的改變,這是行業應該認識到的一點。
擴大社會參與充分發揮民眾作用
德國民眾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性。德國政府組建了400多家專門的能源能效信息咨詢服務機構,確保社會參與的制度化。政府研究機構對民眾的可再生能源消費行為進行調查,認真分析,并強調從戰略高度總結哪些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關鍵領域。聯邦能源署還在其網站主頁上提供了二氧化碳計算器,人們可以計算其CO2排放量。政府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告知民眾,在供暖、供電、行走、食物等方面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此外,德國政府還把公眾利益落到實處。家庭、農場如果采購相關設備利用太陽能,可得到政府的獎勵。
德國柏林東部郊區有一個人口只有125的小城市——Feldheim,在很早之前,煤炭還是該市唯一的供熱取暖燃料,到1989年,人們決定改變這一現狀。市民們放棄將資金投向私營的鍋爐系統里,而將它們用于購買附近的風電場,并將產生的電力用于他們自己的家里。后來,當德國最大能源公司EON(向該市提供電力服務的公司)告訴該市市民他們不能夠既使用國家電網又購買自己擁有的電力時,市民們并沒有灰心。相反,他們建立了圍繞該市的微電網,從而使市民們享有兩個電網的服務。
信息來源:中電新聞網